成语“周公吐哺”源于《尚书·召诰》中的故事。传说,周公是商朝末年周武王的谋臣,被誉为“盛世之相”。他不仅协助周武王平定九州,建立了周朝,而且还建立了伯仲叔季等四公的制度,堪称中国封建王朝制度的奠基人之一。
关于“周公吐哺”的故事,最有名的版本是说周公在位时,曾经发生过一次饥荒。于是,他命令手下的官员去北方采购粮食,并在一路上与民众分享自己的食物。当他们走到一个地方时,遇到了一个老人,这个老人据说是古时候的君主禹的后代。周公见到这个老人相貌康健,心生疑惑,问他是怎样保持健康的。老人回答说:“我有一个秘密,每次看到好吃的东西,就会吐出来,然后再将它重新吃进去。”周公听了之后,认为这种行为是非常值得敬佩的,于是也试着模仿这个老人的行为,希望能够把好食物与百姓分享。这就是成语“周公吐哺”的来源。
现在,“周公吐哺”这个成语几乎已经零散化,不再是原来的意思,而更多被解释为表示公共粮食的分享精神,即不忘初心,关注他人,积极帮助困难群众等含义。
版权声明:部分内容来自网络,若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(联系邮箱:zx095_service@163.com),带来不便,请见谅