知讯

五年级诗词:《蝉》 唐·虞世南

网络 154

《蝉》

唐·虞世南
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。
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。

五年级诗词:《蝉》 唐·虞世南

释义:

蝉子像帽缨一样的触角垂下,它们在清澈甘甜的露水中吸取养分。同时,它们发出的声音从挺拔而稀疏的梧桐树枝间传出。
蝉鸣声很远很高,这是因为蝉子居住在高高的树上,而不是依靠秋风传播。

垂緌: 古人结在颔下的帽缨下垂部分,蝉的头部伸出的触须,形状与其有些相似。
清露: 纯净的露水。古人以为蝉是喝露水生活的,其实是刺吸植物的汁液。
流响: 指连续不断的蝉鸣声。
疏: 开阔、稀疏。
藉: 凭借。

创作背景:


《蝉》是唐代诗人虞世南创作的一首诗。这首诗描绘了夏天蝉鸣的景象,通过对自然声音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内心的感受和思考。
 
在创作背景方面,我们可以推测这首诗可能是在夏季创作的。夏天是蝉鸣最为盛行的季节,当时的诗人可能在一个安静的环境中,听到了蝉鸣声,并受到启发,写下了这首《蝉》。
 
诗的开头“垂緌饮清露,流响出疏桐”描述了蝉子在植物上吸取清晨的露水,发出持续的鸣叫声。蝉鸣声如流水般传出,穿过稀疏的桐树枝叶,萦绕在高处。这种形象描写了蝉鸣的声音和它们在树上的活动,使读者能够感受到夏天的热烈和生机。
 
接下来的两句“居高声自远,非是藉秋风”表达了蝉鸣声高亢而遥远,不是依靠秋风传播的。这句话意味着蝉鸣声自有其独特的来源和方式,而不是简单地借助于自然的气候变化。
 
整首诗通过对蝉鸣声的描写,表达了诗人对夏天蝉鸣的欣赏和思考。蝉鸣声高亢而远扬,使诗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生命力和音乐之美。这首诗以简洁而生动的语言,展示了唐代诗人对自然景物的敏感和对生命的思考。